形考任務 三
您好,在學完第5-7章后,請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務。
題目:請你閱讀以下例文,為這篇論文補充“摘要”和“關鍵詞”。(25分)
「例文」
毛澤東戰(zhàn)爭時期部分詞作的詞題研究
肖翎(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摘要:
關鍵詞:
毛澤東擅長詞,也愛寫詞。1965年,他在《致陳毅》信中謙虛地說:“如同你會寫自由詩一樣,我則對長短句的詞學稍懂一點?!眳钦V骶帲骸睹珴蓶|詩詞全編鑒賞》,第695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毛詞所詠涉及極廣,別友、登高、行軍、戰(zhàn)斗、時令、唱和、詠物等,而且時間跨度極大,幾乎終其一生。根據(jù)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3年第一版《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正、副編目錄,已公開發(fā)表的詩詞作品有63首。其中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作的詩詞有30首,占一生作品近半數(shù),其最精彩的篇章也盡在其中。他自己也曾說:“在馬背上,人有的是時間,可以找到字和韻節(jié),可以思索?!保溃㏑·特里爾:《毛澤東傳》(修訂本),第155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這時期僅詞就有21首。
毛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已被許多研究者所認同。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毛詞中詞題的藝術性。他在戰(zhàn)爭時期許多詞作的詞題取象精妙、含蓄、雄健,文學韻味濃郁深厚,隱藏著極其深遠的興寄。本文就毛澤東這一時期詞作的詞題進行初步探討,試圖揭示出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意蘊。
一、取象精妙準確傳神
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特別重視意象,毛澤東是行家。他在1965年7月21日《致陳毅》信中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眳钦V骶帲骸睹珴蓶|詩詞全編鑒賞》,第695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他的許多詞題不僅注意“不直說”,而且做到精心選擇,準確傳神。
《采桑子·重陽》在1962年《人民文學》編輯部搜集的傳抄稿上,題為《采桑子·有贈》;經(jīng)作者修訂后作為《詞六首》之一發(fā)表在《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時,只有詞牌而無詞題;直到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時,才題為《采桑子·重陽》。另外,在毛澤東本人主持修訂的《毛主席詩詞》清樣稿上,此詞開始題為《江西廣昌路上作》,接著改為《廣昌路上作》,最后才定改為《重陽》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第53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毛澤東反復修改詞題,他想借“重陽”說明什么呢?
1929年10月,毛澤東正處在逆境之中,他的正確主張不被一些同志理解,未能繼續(xù)當選紅四軍前委書記,離開了主要領導崗位,且又身患惡性瘧疾,身心交瘁。重陽節(jié)前夕,他帶病坐擔架離開上杭去永定的合溪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第56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沿途所見,黃菊燦爛,秋色感人,心有所動,寫下《采桑子·重陽》。重陽,是秋天來臨的標志,而秋又是一年中臨冬的季節(jié)。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秋常被用來感慨人生悲涼,哀傷生命短暫。前人以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凄清、蕭殺、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人比花,傷情無限。即使灑脫如孟浩然者,在《過故人莊》中也只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副與世隔絕的自命清高而已。毛澤東卻與眾不同。在天下人感嘆“人生易老”的時節(jié),他反其道而行之,興奮地高歌“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沒有傷悲,沒有頹喪,展露的仍是那種青年時期大無畏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拼搏精神。扼殺生命物象的強勁秋風在他看來卻有勝似春光之處,盛開怒放的黃菊因為戰(zhàn)地烽火而更加驕人。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使毛澤東的“重陽”富于生命張力和無限激情,成了他表達革命人生觀的絕好物象:處逆境而奮擊,居困地而昂揚。此詞首題“有贈”,贈與誰人今已難考,但毛澤東數(shù)次修改,推敲再三,精心選擇,最后不動聲色地“贈”與“重陽”,訴諸天地以明胸懷。他要用“重陽”激勵自己,共勉他人:凜冽的霜天,只能使秋菊的芬芳更加濃烈;連天的烽火,益增革命者奮發(fā)氣概。小小詞題,精妙傳神,興寄獨特,意味深長。
毛澤東精心選擇詞題有時是為了更傳神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由吳正裕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中,有一幅《念奴嬌·昆侖》手跡。在手跡中,詞題是“登岷山”。這首詞在《詩刊》1957年1月號上首次發(fā)表,但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中,作者對詞的內(nèi)容做了一些修改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第160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詞題也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昆侖”而不是“登岷山”了。
“登岷山”和“昆侖”有什么區(qū)別?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央紅軍翻越了岷山。岷山盡管與昆侖的南支相接,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昆侖山支脈;佇立岷山之巔,也看不見積雪渾莽的昆侖山主脈。因此,“登岷山”,與事實不符。以此為題,有失勉強。
其次,以“登岷山”為題,取象躊躇。而以“昆侖”為題,則境界高妙。昆侖是一條大山脈,物象的氣勢上要比岷山大得多,易使作家產(chǎn)生遙望想象的虛幻成分,便于浪漫主義精神的充分發(fā)揮。而岷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更為重要的是,昆侖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中國第一神山。中國古代許多神話都源于昆侖山。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住在昆侖山上。屈原的《離騷》多次提到昆侖,兩次遠行都是圍繞著昆侖山,他是最早有昆侖情結(jié)的人。因此,昆侖既是自然的,又是歷史文化的,中國人愛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寄托在這座山上。取象昆侖,顯然優(yōu)于岷山。
再次,毛澤東以“昆侖”取代“登岷山”,更因為他情志另有所寄。唐人皎然說:“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睆埳倏抵骶帲骸吨袊鴼v代文論精選》,第16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昆侖除了前所提到的既高且大又遠久,在“飛起玉龍三百萬”下作者曾自注道:“昆侖各脈之雪,積世不滅……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王希文編:《毛澤東詩詞研究》,第360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他在詞中把昆侖當中國,要改造之,所以才有“把汝裁為三截”、“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的嚴厲態(tài)度。而且更進一步,他要改造世界,要將裁為三截的昆侖,贈送給世界,實現(xiàn)“寰球同此涼熱”的理想。毛澤東是把昆侖變成他“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對象。通過這個物象,他把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抱負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就物象寄寓的藝術性來說,取象昆侖,準確傳神,當然勝過岷山千百倍。
二、取象含蓄以微見著
毛澤東生于亂世之中,青年時代就懷抱救國救民的思想投身革命,歷盡挫折,受盡打擊,終于磨練成為一個有政治抱負和遠見卓識的革命家和領袖人物。這種獨特的經(jīng)歷,反映在詞題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常常尋求物象來曲折地寄托心志所在,取象含蓄,以微見著。
寫于1928年秋天的《西江月·井岡山》,是毛詞中第一首描寫戰(zhàn)爭的詞作,反映的是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并沒有遍及整個井岡山根據(jù)地,比起前后的反“圍剿”、“會剿”來,規(guī)模也要小得多。而且當時毛澤東并不在井岡山,沒有親臨這次戰(zhàn)斗,他是后來聽到戰(zhàn)斗匯報總結(jié)后寫下這首詞的王希文編:《毛澤東詩詞研究》,第330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但他卻以“井岡山”題名之?!熬畬健钡囊庀笫鞘裁??如果我們注意到在這之前的一首詞《菩薩蠻·黃鶴樓》,其寫作背景——毛澤東在1958年12月21日曾經(jīng)這樣為他的這首詞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眳钦V骶帲骸睹珴蓶|詩詞全編鑒賞》,第680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就可以知道,是國民黨的殘酷鎮(zhèn)壓使共產(chǎn)黨人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但這條路能否走得通?當時黨內(nèi)爭議激烈,懷疑者多。毛澤東力排眾議,發(fā)動秋收起義,帶領隊伍上井岡山,首創(chuàng)革命根據(jù)地。但即便如此,在紅軍和井岡山邊界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悲觀情緒,認為南昌起義失敗了,廣州暴動失敗了,湘南暴動失敗了,甚至連毛澤東當時堅定的追隨者、井岡山紅軍將領林彪也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毛主席詩詞》教研組:《毛主席詩詞學習參考資料》,第100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只有毛澤東堅信非此革命不能勝利。但他當時不是黨的主要領袖,在采取革命策略問題上常常處在少數(shù)派的位置。就在井岡山戰(zhàn)斗發(fā)生前的七月和八月,在湖南永新縣,他和湖南省委前后連續(xù)派來的兩個代表就起義軍指揮權(quán)和根據(jù)地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毛主席詩詞》教研組:《毛主席詩詞學習參考資料》,第104~108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他拒絕了湖南省委要紅四軍向湘東發(fā)展的意見。他急需事實來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性以說服別人。敵強我弱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對毛澤東“紅色武裝割據(jù)”思想的正確性是一個嚴峻考驗,但戰(zhàn)斗結(jié)果是紅軍勝利了。這正是毛澤東期待發(fā)生并且早就胸有成竹的結(jié)果。井岡山是毛澤東登上歷史舞臺亮相的第一處。誰是革命策略問題的正確者?“井岡山”這個物象,在詞中已不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預言的藝術形象載體,是屢遭懷疑但矢志不移的、未來革命領袖的自信,那個“巋然不動”的傲然形象,當然更是居高臨下的毛澤東的自畫像。毛澤東一生雖與許多名川大山結(jié)緣,但只有“井岡山”情結(jié)伴隨毛澤東一生。在后來幾十年里的許多不同場合中,他多次提到井岡山,這是其他“山”所沒有的待遇。如果我們更深入地進一步研究這個“井岡山”所包含的全部含義,請讀他于1965年5月創(chuàng)作的《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你會發(fā)現(xiàn),那里明白地寫著兩句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薄@充滿大無畏的情懷其實早就含蓄在37年前那個“井岡山”的物象中。
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總是作者對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象引起了特別動人的感覺,出現(xiàn)了異樣的情思而獲得第一個意象開始的,這第一個意象往往成了這首將要產(chǎn)生的詩詞的核心意象。這第一個意象是怎么產(chǎn)生的?一般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tài)化,如《西江月·井岡山》中的“井岡山”;另一種是作者眼中先見某物,然后托物寓意,謂之物象的情思化,如同樣以含蓄婉轉(zhuǎn)的物象為詞題的《菩薩蠻·大柏地》。
初看詞句,似乎是表現(xiàn)一種歡快的情緒。雨后斜陽,青山如幻,七色彩練,當空飛舞。但那只是表面的。該詞是記1929年2月10日朱毛紅軍在江西瑞金城北60里處一個名叫大柏地的地方的一次戰(zhàn)斗。此役,紅軍殲敵近2個團,俘敵團長以下800余人。但詞作于1933年作者重過此地時。是年,作者已被調(diào)離軍事領導崗位,專任政府工作,心情是復雜的。重返大柏地,舊景如昨,心景已非。當年鏖戰(zhàn)、彈洞前村,裝點關山、今朝更好。凝聚在“大柏地”靜止畫面上透露出的是追昔撫今,面對自己軍權(quán)旁落,甚至在中央也處于無權(quán)狀態(tài);是對錯誤路線統(tǒng)治黨內(nèi)、自己受排擠打擊的憤怒和抗議;是眼看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日趨縮小,形勢日益危急的憂心忡忡。“大柏地”非狀一地,非記一事,是作者借物寓意,將今昔對比產(chǎn)生的一種喜怒碰撞之情,凝結(jié)于“大柏地”的意象之中。那不動聲色的“誰持彩練當空舞”,讓我們自然聯(lián)想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叩問,曲折地道出“大柏地”所蘊含著的深深悲憤。
三、取象雄健立意高遠
詞是用來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但感情不是詞,從感情到詞,有一個外化的過程,即“物與神游”的意象構(gòu)造和“思與境諧”的意境營造過程。一首詞有無韻味,說到底是看它意與象的結(jié)合是否美。一首詞是否韻味獨特,是看該詞有沒有獨特的意象交融。
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就是一首取象雄健、韻味獨特的壯美之作。
婁山關是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zhèn)遵義的要沖。長征路上紅軍二渡赤水,婁山關之戰(zhàn),擊潰和殲滅國民黨兩個師,俘虜3 000人,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勝利,全軍上下為之振奮,毛澤東正確的政治和軍事思想在敵強我弱的殘酷斗爭中得到有力證明。婁山關之役,不過是紅軍退兵之中一次奪路而已。但此時紅軍的命運、中國革命的命運在遵義會議后已經(jīng)取決于毛澤東。對身懷大志、滿腹韜略而又一再受到排擠打擊的毛澤東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轉(zhuǎn)折。詞中,西風雁叫、馬蹄聲碎、霜晨殘陽……一連串沉郁悲壯的景象,組成一組蒼涼剛健的婁山關畫面,輻射出蒼涼、肅穆、凝重、雄渾的意境,蘊藉著詞人重領兵權(quán)時心情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婁山關是雄關,但毛澤東是精神上的強者,他不懼怕向“雄關”發(fā)起挑戰(zhàn)?!吧n山如?!?、“殘陽如血”,是從“婁山關”頂遠望中所見的壯麗景象,但“婁山關”作為觀察整個景象的出發(fā)點,此時本身卻具有仰視彌高、雄偉高聳的視覺印象,仿佛一座巨大雕像,雖然無言,卻將震撼人心的力量緊緊凝聚在其中。這種物我兩合、天人一體的意象組合,真是雄壯頓挫、能動搖人心之景語。天降大任于斯人,其能摧強鋒于正銳,挽狂瀾于既倒,面對全黨的深切期待和歷史賦予的重任,身陷危地卻發(fā)出“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鐵誓,真大英雄??!當年,毛澤東踏上硝煙未盡的婁山關,曾對警衛(wèi)員陳昌奉說:“關,是要塞重地,出入通道,常以碑立界,標志地名?!睆堣F民:《毛澤東風采——筆墨狂瀾》,第76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這個“以碑立界,標志地名”,在作者那里,就是要借關隘獨特的“要塞重地,出入通道”之特點,通過物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抒發(fā)雄健剛毅之豪情。
同樣,“六盤山”也凸顯作者的高遠之志。據(jù)毛主席長征時的警衛(wèi)員陳昌奉的回憶,《清平樂·六盤山》是在1935年12月寫成。而據(jù)楊靜仁說,他曾當面問過這首詞是否長征途中所寫,毛澤東告訴他說,長征千難萬險,哪里有時間寫!這是在延安感懷長征的情景時寫的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第171~172頁,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敵人封鎖線,10月7日,打垮了敵人的騎兵部隊,大獲全勝。當天下午,紅軍便勝利越過六盤山。由此看來,前后兩說雖然時間上有差異,但在事后因“感懷長征”而吟成則是無疑的。六盤山非紅軍長征最艱難處,毛澤東感懷長征,為何取象六盤山?我們知道,千難萬險的長征是古今中外政治、軍事史上所罕見。但在毛澤東的統(tǒng)帥下,紅軍奇跡般地行程二萬五千里,勝利到達陜北根據(jù)地。長征途中歷經(jīng)萬水千山,六盤山是最后一座高山,是一個偉大行程即將勝利結(jié)束的地理標志。請?zhí)貏e注意詞中“今日”二字,今日何日?思與境偕,神與物游,當指登上六盤山頂之時。矗立在高高的六盤高峰,頭上“天高云淡”,遠處長城逶迤,眼前“紅旗漫卷”,詞人心潮澎湃。時間和地點在這里被藝術地凝固在一起,形成了同一個意思的話語。在這個話語后面是“感懷”的核心,驚天動地的挑戰(zhàn):“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原來“六盤山”在毛澤東眼里竟同樣也是借景言志之題——它是志在天下的毛澤東一個新的出發(fā)地,它是不達目的“非好漢”的鑿石立誓處。毛澤東要從此地開始新的一場“縛住蒼龍”的更加壯烈的奮斗。
詞本是主要用在宴樂時供歌妓彈唱助興之用。唱詞的內(nèi)容不外乎閨情宮怨,別恨離愁,或賦詠四季之景。文句簡短明白,詞意一看就知,自然用不到再加題目。當詞脫離了音樂的羈束,成為文人學士抒情寫懷的一種新興文學形式,產(chǎn)生了質(zhì)的變化:同樣可以用來“言志”,用來抒發(fā)高遠闊大的逸懷浩氣。因為詞的內(nèi)容、意境、題材都繁復了,有時光看詞文,還不知為何而作,于是就有必要給詞加一個題目,謂之詞題,用來說明詞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內(nèi)容。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前用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說明創(chuàng)作動機;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用“密州出獵”四個字來說明詞作內(nèi)容。這當然是脫離了音樂的詞走向獨立的一個標志,是詞的文學性更加顯著的一個標志。
就詞的文學性來說,要求作品要有完整的、渾然一體的意象結(jié)構(gòu),給人以整體的審美感受。“整體”從詞題開始以求“渾然”,且同樣貴含蓄、不直說。但詞題要完美地與內(nèi)容融為一體并非易事。因為詞題原來只是為說明詞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內(nèi)容的,所以古人對詞題似乎并不十分重視。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唐宋詞鑒賞詞典》“兩宋、遼、金”部分收詞人196位,作品719篇。詞人所作或仍無詞題,或詞題類似小序,將詞題當作表達詞旨來看待的只是偶爾為之。例如書中收陸游詞26首,無詞題的有16首,詞題以小序形式出現(xiàn)的8首,詞題含有意象成分的只有2首;收姜夔詞39首,無詞題的有10首,詞題以小序形式出現(xiàn)的25首,詞題含有意象成分的僅4首;收辛棄疾詞80首,有詞題的數(shù)量雖大增,但以小序形式出現(xiàn)的占72首,含有意象成分的僅4首。詞家們興寄似乎只在詞中。
毛澤東非常重視詞題的作用。戰(zhàn)爭時期共創(chuàng)作了21首詞,其中20首有詞題。這些詞題中有一類具有強烈意象韻味。這類詞題,一是數(shù)量較多,占這一時期作品總數(shù)的半數(shù)以上,達到11首;二是其獨特的經(jīng)歷和個性使其詞作凸顯雄健之美。反映在這些詞的詞題上,不僅用詞精煉簡約,全用一個名詞構(gòu)成,而且其中多有精雕細琢、寓意深遠者;三是這些詞作在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中,體現(xiàn)出作者從詞題開始就有意識地追求作品完整的、渾然一體的意象結(jié)構(gòu),不僅能成功地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體現(xiàn)出詞的主旨,有的還具有雄健高遠的韻味,使詞題與內(nèi)容融為一體,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形成毛澤東這一時期詞作文學藝術特色之一。這些都是毛詞對古典詞創(chuàng)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要求:1.摘要是論文內(nèi)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要客觀。摘要是對論文內(nèi)容的客觀反映,要避免主觀評價,避免使用諸如“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本文認為……”、“文章對……進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之類的詞句。
(2)要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摘要應為一篇相對完整的短文,讀者即便不讀論文全文,也能通過摘要對論文內(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能夠獲取必要的信息。
(3)要簡潔。摘要應是對論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寫得過長。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200-300字。
2.關鍵詞的編寫要求:
(1)關鍵詞應從論文中提取,而不能自擬。
(2)關鍵詞應為能夠標示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的名詞性術語。
(3)本篇論文的關鍵詞以5個左右為宜。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